39王阳明:《传习录》第202条,《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03—104页。
《墨辩·经上》说: 辩,争佊也。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耶?(同上) 这种完全的怀疑主义,和墨家的名学恰成反对。
他只要人能于是非、得失、善恶、好丑、贫富、贵贱,……种种不同之中,寻出一个同的道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后来又有人采集乙与非乙的精华,说这是丙。庄子只是要人懂得这个道理,故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既然不得遁逃,不如还是乐天安命。
这种议论,含有一个真理。我们虽不能确定这是庄周的学说,却可推知庄周当时大概颇受了这种学说的影响。这里,中与和并非仅指理想,而且应包含人们能普遍接受的意味。
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礼的实践不仅根据客观的理,而且还要考虑人情、习俗乃至社会变革,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礼,时为大,通俗而言,就是礼是讲究时代特点的。他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儒者通过对礼的阐释、维护与遵循介入现实生活,一定意义上不热衷于解释世界,甚至也不是要去改造或控制世界,而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去建构秩序。
2 黄光国:《国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第211页。礼仪是普遍的人类交往方式,但中国古代礼仪的特别之处在于和人生成长与发展紧密相连。
正是这种紧张,导致了人们对礼或维护或批评的不同态度。因礼意不能还原为传递它的实物,任何制度也可能会同时产生相应的负效应,可能削弱或影响现实。18最终达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违【19】,这就表达了对礼的构成的重要性的强调以及礼乐之异化现象的警惕。与之相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是个体间的平面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入式关系。
五星失其行,州国受殃。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待年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厚者流泽光,积薄者流泽卑也。19 高明注译:《大戴礼记今译今注》,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9,9,43页。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5】,未观花时,心与花同归于寂,说明他的重心不在事实,而是价值。
按儒家自己的说法,无外乎就是缘人情以制礼。在求善的问题上,古代哲人们侧重从世俗的伦理道德以及政治入手,而非从宗教律法入手,所以,他们的所谓道就有很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绝少宗教法律色彩。
如果从求真而控制自然角度看,社会和谐只是一个必要的准备,只有坚实的土地才是起跳的地基。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
所谓三无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18】。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从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现实生存与理想归宿、内在与外在都能达致人人相合的理想化的境况,即所谓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6】的大顺境况。《中庸》云: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吕氏春秋·察微》记载子路拯溺者而受牛,子贡赎人而辞金,得到孔子赞扬的是子路而非子贡。1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1页。
事实上,孔子也并不赞成那种不顾及事实单从价值理想出发的理想主义。礼是合宜的途径,使人受到纪律的训练和规范的约束,同时礼仪象征一种古典的德性,这种德性被认为是人的理想和政治的支柱。
关键词:礼; 礼意; 事实; 价值; 儒家; 关于礼的基本要素,学界看法不一:陈戌国在《先秦礼制研究》中认为包含礼器、礼义、礼仪三项。从发生学角度看,礼先于儒家伦理中的核心范畴如仁、天理、良知等而出现,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后者实际上是后来的儒者对礼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根据需要所做的诠释。
可见,礼是具有丰富个体性的人们之间相互区别然而又必然地相互统合起来的原则、规矩。但在对礼的实际认知与践履中,上述要素不可偏废,否则将导致礼的异化。
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据此,本文主要针对礼的结构、精神意义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建构做一梳理,以期加深对礼乐文明的理解。超越的精神追求通过现实的物质形式得以实现。无怪乎庄子一再强调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在对美的追求上,中国古代有追求情感表达的诗文艺术、诗词歌赋以及乐文化等。在作为制度的礼所可能提供的社会实在范围内,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群体、国家之间关系分寸和原则的礼将人们按身份分别开,每个人的家也是分隔的,因而他们连而不相及。
17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第1258,1260,1274页。历史上对前者认识较为充分,对后者则相对忽略。
条件不同,社会生活中人心的真与善、美的追求也就有了改变。可以说,礼仪活动也是提供给人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礼意的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这些社会事实又不是一般的事实,而是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的事实,是价值。从制度属性角度看,礼可再生和复制相应的制度实在,生产礼意,礼的异化是由单方面执着于礼的形式所致。《淮南子·原道》谓:从中出者,无应于外不行,即内心观念如果不能与外部事物感应,是不可能流行的。近代梁漱溟、辜鸿铭、徐复观均持此种观点。
礼对于行为的规范和社会制度有价值导向的作用,同时基本上也是一种形式化与仪式化的规程与秩序,有抽象性特点。【14】现实生活中,明善、诚身、悦亲、信友、获上、治民有逻辑的联系,明善却是其中所有修身环节的前提。
【2】而家(族)中自然存在的血缘亲疏、尊卑长幼、男女差异都是形成有层次结构的等级社会的基本要素。人不能没有精神价值的追求,但实现这一追求的方式则因民族传统而有所不同。
诸如度量衡、文章、正朔、推崇的颜色、器械、服饰,虽为礼之小者,可随时而改,但却不可或缺。因为没有说道德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从实际上看礼人人相殊,实际上具有先天性质。